党建之窗
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之窗 > 正文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十个基本点
编辑:张明智发布时间:2008年11月14日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十个基本点
[ 作者:韩振峰 ]
  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要想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必须重点把握好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十个基本点”。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科学理论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并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据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所有这些重要判断,都是我们党制定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

  当前,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因素、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汲取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作了科学界定。

  从理论地位来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关系地位来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从实践地位来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主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紧紧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并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论,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真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主体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根本,即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全面,指的是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强调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方法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反映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

  统筹兼顾方法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途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是前提,实践是目的。如何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呢?

  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二要积极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
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