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拔尖计划学生胡志芳——“跨界对话”有感
编辑:陈向柳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0日

高贵,清醒并快乐地活着

——“跨界对话”有感

 

亚搏ag拔尖计划学生胡志芳发表于《亚搏ag捕鱼app报》2014630日第四版,原文如下:

 

尽管在海韵本部来回上了一整天的课,但七八节结束后骑着自行车赶到人文学院的路上,心里满是对“跨界对话”——一堂带给我太多的惊喜与感动的课的期待。“这里没有权威,只有对话者。”从第一堂课开始,我就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割舍下任何一节。我素来向往的大学课堂,综合性大学的综合在这里实现:风格迥异的老师,积极提问的同学,大家挤在一间教室,思想自由碰撞,灵魂相互取暖。修养,敬畏,批判,自由,诗意,幸福……一个个充满魅力的字眼蹦跶出来。一堂好课,不仅仅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来教会我们去认识世界,了解自我,更重要的是在三尺讲台上,教师人格魅力的“润物无声”: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有尊严的人,高贵地生活

谈到尊严,大都会联想到不吃嗟来之食。且不论变通与否,但此举确实成为维护个人尊严,宁折不屈的典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多少受其影响。
    
一个有尊严的人是不会堕落的。

有缘读到一篇《藕》这篇文章,讲述一个出身名门,经良好文化熏染的新女性,出嫁时汽车在上海大街上排成一排。不幸丈夫撒手西去,31岁一无所有的她因突如其来的变故,只能靠给人洗衣服为生,竟把十个指甲全洗脱落。
   
多少人遭此困境,便开始借酒浇愁,大声咒骂命运不公,出门低头散漫,难免撞上一个人,若是权贵,便立刻说上好听的话,赔上灿若骄阳的笑脸,可能不是自己的错也往身上揽;相反如是个乞丐,马上怒气冲天,出口成,似乎终于找着个地方把怒气全部发泄出来,明明是自己无理了,还当众撒泼,硬赖对方,撩起袖子,把前几天碰着的淤青显露出来,开始讹诈。

但是,偏有人,再泥泞也要高傲地抬起头,努力地生存。就算贫穷,她坚持每天用热茶缸熨烫衣服,使其干净整洁;每餐固执将辛勤交换所得的藕摆成碎玉样;还要求儿子活动结束后一定要送女生回家,因为要做绅士

在西方,男性公众特别崇尚“绅士风度”。他们认为这代表着礼貌,尊重,尊严,还有骑士精神——站在孤高的峰顶,穿着满是土灰的铠甲,任凌厉的风吹过沾满血渍的脸,抬头微笑,坚毅地凝望远方。骑士法规中有“to live by honor and for glory”和“to guard the honor of fellow knights”,所以,当周老师说要有“骑士的荣誉”和“修士的高尚”时,我内心大为触动。这是怎样一种高尚的生活啊!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谈吐高雅,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仍不失从容淡定,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门外就是扬子江!”林徽因在回答“要是日本侵略军来了该怎么办”时如是说。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卑躬屈膝的真小人,但素来也不少傲骨嶙峋的大丈夫。前者被时光洪流掩埋,后者屹立千年不倒。

我特别喜欢《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关汉卿)的结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会思考的人,清醒地生活

上课伊始,老师就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问题的具体是思考的开始,讨论问题不是为了答案,而是提供思考的机会。”

最近的一堂课老师仍然提醒我们:“保持思考,保持怀疑、批判的态度,不能要求什么都懂,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一份好的作品,是给你留有思考的余地。要知道,答案是思考的终结。”确实,如果一味接受固有化知识,我们就失去了思考的乐趣,遗失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只属于我们的想法。

帕斯卡尔曾在《风中的芦苇在思索》写道“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人得以与其他生物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仰望星空,在欣赏夜色静谧的同时,我们的大脑在不停运转:明天该做什么呢?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桌上会是什么颜色?转念又想,其实下下雨也不错,但会不会有彩虹?然后好奇,到底是什么力量在牵引四季更替,光的多变,月的圆缺,潮的涨落。

在是非面前,我们有自己的判断,“To be, or not to be?”思考产生选择。

人的一生该做什么,命题太大,不好确认,前前后后不少有识之士都探讨过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却在追寻思索的过程中造就不一样的丰富人生。放小点,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的四色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让数学家们绞尽脑汁。虽无成果,但为证明此定理所引进的概念刺激了拓扑学与图论的生长与发展。思考,不断的思考,帮助霍金摆脱几乎无法活动的渺小肉体,思维飘到浩瀚的宇宙深处,探索宇宙的起源;促使史铁生挣脱瘫痪的束缚,挖掘人性,从容面对苦难,“你能够同我一起笑看”。相比他们,即使四肢健全,五官敏觉,不习惯思考的人像一只木偶,极易被琐事、旁人左右,害怕谣言,害怕未知的需要思考的事物,一旦回归自我,便茫然了,空虚了,不知所措了,于是继续着附庸他人的生活,灵魂一片黯淡无光。

思考与不思考造成的区别是内心的丰富与贫乏,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柴静说:“即使在谈恋爱,我也要处于清醒的状态。”清醒的活着,这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我们在复杂多变浮躁繁华的世事中不至于丢了本来的面目,就算曾经迷失,及时的思考终会让我们发现内心真正的渴望,不忘初心。

有意思的人,快乐地生活

上课路上,发现有个小孩爬树,走近一看,竟然有桑葚,暗自欣喜“最喜小儿无赖,路边攀摘桑葚!”细细一想,怎么每天走这条路都没注意这里有棵桑葚树?然后自我警醒道:“可别忽略了身边的乐趣。”

我妈妈家的小孩年龄差不大且从小在一起生活,每天都成群结队在镇里走街窜巷。春天一到就跑到阿叔阿姨家要材料作风筝,放学另外再和小伙伴约好,上学的时候要提前很早出门,偷偷去山上摘摘果子,五月时黄澄澄的枇杷成串,八月柚子沉甸甸的拉着枝干往地上垂。大概什么时候要去外婆的菜园里挖地瓜、摘玉米;什么时候萤火虫最多;青蛙蝌蚪什么时候开始活动,大都熟稔于心。过年放假,集体监督做完作业后就更野了:包饺子把面料涂脸上扮小丑儿,做完花灯拿到外面四处“显摆”,放烟花欢呼来邻家小孩增大声势……

而到了县城,市区,越大的都市,人越不喜欢玩,越来越匆忙,在外都绷着一个脸。要是见了导购员,笑眯眯地问她哪里有某某,大多情况她会冷冰冰告诉你,然后扬长而去,运气差点就一句“不知道”,当然也有可能直接就忽略了你。“要是明天收银员提醒你‘今天白菜不错哦’,我请你一顿饭!”大概戏谑的就是这种情况。

王绍森老师在《园林与现代化生活》这一讲中以白墙作纸,柳影作画的情境不禁让我心生羡慕,同时浮想联翩:这么诗意的构思是主人夜晚与友人一起赏月时想得,还是清晨锻炼归来留心所致?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焦躁忙碌之辈之作。

人太忙,忙的只会盯着名声、利益、高位。太多的欲望占领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看不到了原本缤纷的世界。高三时,我依然习惯每周六带着一杯茶去阅览室看报纸,那时候同学问我:“你怎么可以把时间花在这些无用的东西身上?”我不知该怎么回答,只好说声“就是想这么做,不做心里不舒服”。其实不止如此。我还特意去记了校园里每一棵树的名字,去捡掉落枝头的木棉花,去欣赏百年老榕树干上的纹路……

幸而在这堂课上,老师帮我做出了解答:“我们要留心生活。这朵花叫什么?这条路名字是什么?学会耐心,细心地体味生活的情趣。这样,我们可以见到很多人,听到很多不同的语言,看到很多不同的风物。”

登往阿尔卑斯山的路上有这么一块木牌,上面刻着“慢慢走,欣赏吧!”不急,让生活自己长出来。

想起今年四月出去游玩,一群五六十岁的阿姨(不敢叫她们奶奶)终于追上我坐的这辆公交,一上来,有位就很自豪地说道“别看我年纪大了,跑步也不比你们差哈!”接着就是一阵爽朗的笑声!尽管跑的有点累,但能明显感到她们的兴奋,满足,意气风发,和一颗不老的心!

希望五六十年后,我也是一个自得其乐,能让身边的人感到温暖的老太太!

 

因为有林圣彩老师的张扬个性,有周昌乐老师的博学多识,有苏力老师的音乐魅力,有宋岘老师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学术……当然,还有周宁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才有了这堂充斥大师风范,迸发思维火花,老师和学生一起“上课”,可以肆无忌惮,畅所欲言的课堂。

“第一节课7:00来,搬凳子,第二节课6:30来,搬凳子,第三节课6:00来,还是搬凳子!”然而即使这样,我也愿意继续学习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