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聂江文)4月11日下午,德赢官网Vwin第16期求实导师学术沙龙在四号教学楼315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活动围绕“再生稻”、“生态气候效应”为主题开展了学术交流,结合主题汇报和自由研讨,推动学者与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共同探索研究前沿,现场学术气氛浓烈。

本次活动中,刘章勇教授通过系统梳理机收再生稻的技术原理、发展现状及关键瓶颈(如品种选育、农机配套、茬口管理),能够为科研人员和农业从业者提供清晰的技术路线参考。同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该技术在节水节肥、增产增效及减排固碳方面的潜力,有助于明确未来研究方向(如智能农机研发、低碳栽培优化)。汇报还将探讨技术推广面临的挑战(如农户接受度、政策支持),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思路,最终推动水稻生产向高产、高效、低碳方向转型,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与“双碳”战略目标。

朱波教授梳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减排政策、技术路径及市场机制(如碳交易),对比分析国内外农业固碳实践(如保护性耕作、稻田管理),明晰了我国农业低碳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科研创新、政策制定和产业实践提供参考。

杨军副教授系统剖析了自然与人为干扰(如气候变化、农业面源污染、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机制,结合典型案例(如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揭示生态响应规律,为水域生态修复、流域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维护水生态安全、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徐鹏教授系统解析了不同种植模式(如稻-麦、稻-油)下CH₄和N₂O排放规律,阐明水肥管理、土壤特性等关键驱动因子,为区域稻田低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其汇报内容对指导优化种植制度与田间管理,推动水稻生产实现"高产-低碳-生态"协同发展,对落实农业"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学术沙龙采用主题报告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导师们展示了创新性研究进展,并就学科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活动有效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实现了科研经验的互通共享。作为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该活动既强化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联系,又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对促进教研相长具有积极意义。
(审核 苏奇 编辑 向建华)